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

感谢您的浏览!-荆楚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

感谢您的浏览!-荆楚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

感谢您的浏览!-荆楚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

汉阳双街 曾经繁华街道 今成驳岸堤防

字号: 2016-01-03 12:01 来源:武汉晨报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老地名,对一个城市而言,是“活化石”,折射着这座城里一段路的历史演变。

 

 

 

    寻找老地名的故事

    记者郭佳

    特约通讯员曾防汛

    本版图片均为曾防汛供图

    老地名,对一个城市而言,是“活化石”,折射着这座城里一段路的历史演变。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改造形势下,它也会变化。当一幢幢旧房屋被推倒,人们从此搬进宽敞明亮的小区;当一条条旧街巷被拆除,变成人们休闲娱乐的绿色公园,那些旧时的故事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环保的新生活。

    在武汉,这样的地名有不少,带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渐渐消失在给孩子们讲的故事里。

    今天,我们跟大家讲述的,就是一条已消失的老街——汉阳双街。它曾是繁华的“小汉口”,知名厂家、作坊和行号聚集于此;也曾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趴在家里窗口即可钓江里的鱼……

    双街的由来:

    密布店铺的“街中街”

    今南岸嘴景区东北端的驳岸堤堤顶花园及其北侧护坡向西约400米的长条形地带,乃双街故址。

    旧时双街,东起南岸嘴,西至米市巷,坐落于两江交汇处的西南侧渚头,与汉口集稼嘴码头隔水相望。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是清代乃至20世纪初期名噪武汉三镇的小街市。

    明末清初,南岸嘴渚头形成并稳定下来,始有居民移居至此。在水运为运输主渠道的那个时代,毗邻汉江、长江交汇处的这片“热土”自然而然就因水而兴了。河岸舟楫云集,岸上民居越来越稠密,渐成街市。

    双街密布各类小厂、作坊、店铺、行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譬如:油坊、茶坊、染坊、炉冶坊,洋油店、绸缎(布)铺、米铺、广货(小百货)铺、杂货(副食)铺、肉铺、白铁铺、棺材铺、翻砂场、打铁铺、当铺、药铺、剃头铺、鞋铺、风水铺,钱庄、银楼(首饰)号,车木(制脚盆、围桶)行、裁缝店、澡堂……不胜枚举。

    数百家店铺在此罗列毗连,生意红火,被人称作“小汉口”。这些店铺分列为4排,中间两排背面相连,形成平行的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时人谓之“街中有街”,故称双街。

    今年62岁的退休中学教师江汉英从小生活在双街,儿时记忆里,自己就住在很热闹的地方。“那时我可能就五六岁左右吧,一出门,街上热闹得很,过早摊有炸面窝的,卖米粑粑的,小店里有卖糖果的,丰富得很。”江汉英回忆说。

    那时,街内还有个小戏台,小孩们都爱在那里看“皮影子戏”,靠近江边,还有一排吊脚楼,房子的“脚”深入江中,陆地部分,当做买卖的门面。

    湖北车床制造业鼻祖

    从双街发迹

    史料记载:同治五年(1866年),原在武昌大堤口的周天顺铁货作坊迁至双街,更名周恒顺炉冶坊。经老板周庆春和工人们近三十年苦心经营,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成功仿制轧花机;次年,自制出手摇车床,开鄂车床制造之先河。

    三年后,其子周仲宣继承父业。他请来日本技师,由制造轧花机和黄包车零件入手,扩大生产规模;并争到汉口大商行的一批批铁门、铁窗、铁栏等生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周恒顺炉冶坊从上海购得蒸汽机和车床,完成了作坊到机器厂的过渡,定名为周恒顺机器厂。

    此后,周恒顺机器厂又制造出茶砖机及配套锅炉、轮船蒸汽机、抽水机、起重机、榨油机、造币机、卷扬机、打包机、煤气机、发电机等多种机械,被各地争相购买。

    1938年日军攻占武汉前夕,周恒顺机器厂西迁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回迁双街。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迹于双街的周恒顺机器厂成为全省经历最长、规模最大的民营机器厂。周仲宣后来被誉为武汉民营机械制造业的先驱。1954年大汛,周恒顺机器厂迁往武昌官布局旧址,留在双街的数千平方米厂房后来成为武汉绘图用品厂、南岸废棉厂厂房和大桥中学教工宿舍等。

    多家著名作坊和行号

    亦曾立足双街

    晚清时的双街,有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荣华翻砂厂,专为外商在汉口开办的工厂铸造机器零件,时为国内最早的专业铸造厂家;还有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汪顺兴炉冶坊等等。宣统二年(1910年),胡尊五开办的“胡尊记”机器厂也设于双街,1938年,该厂在西迁四川途中,因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毁灭。

    20世纪20年代,双街有一家专营煤油(时称“洋油”)的老字号邓盛茂,是太古洋行在汉的代理商,生意颇大。邓盛茂还在双街西面数百米开外的洋油街开设有自己的“小港口”——洋油帮码头,成为当年汉阳的“洋油大王”。

    日军占领武汉前后,在双街东端,有一打包厂。该厂把收购来的棉花整理打包,然后运出。当时该厂廉价雇佣许多童工从事“择棉花”,日薪仅半文。

    据余家旐于新中国成立初所撰《新辑汉阳识略》载:清末至民国,汉阳有23家民营机器厂,其中8家设在双街。

    老街因水而兴因水而终

    繁盛时的双街,房屋质量都不佳,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的老式房屋,还有不少是用木板作为墙壁 (俗称“鼓皮”) 的房子。多为平房,一般是前店后厂;也有的是两层楼,楼下做生意,楼上住人。

    双街因水而起、因水而兴,亦因水而终。

    上世纪中期,由于汉水冲刷,洪灾频仍,河岸屡崩,一些店铺迁移,商市逐渐萧条。

    江汉英的记忆中,双街因江水的长年冲刷,临近长江的那条街已慢慢消失。新中国成立的随后三十余年里,河岸崩塌加剧。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双街原有老式房屋仅剩两排,缩为“单街”,但旧貌依稀。临江一侧房屋有的基脚被淘空,夏季,墙脚下即是滔滔流水,打开后门或在窗户上即可舀水或钓鱼。 

    1990年版《武汉地名志》记载的双街:“长约390米,宽约5米。门牌1-91号,2-91号”。“两侧砖木平房,大多陈旧,街道保留有旧条石路面,可通行小型汽车。分布于此的有棕绳厂、绘图用品厂、粮油储运公司搬运队副食品商店等”。

    濒临汉水的双街,每逢洪汛便往往街中行舟,甚至全被淹没。居民们都迁至堤内学校、企业或亲友家中过渡。洪水退下,往往一批房屋倒塌,成为废墟。1998年汛后,双街全部拆迁,后建为南岸嘴驳岸堤及其护坡的一段。“我家当时住的地方,现在已是滚滚汉江水了。”江汉英说。

    1998年底,因南岸嘴驳岸堤建设之需,位于双街的原周恒顺机器厂最后的老房子被拆迁。

    双街原址——今南岸嘴驳岸堤和景区一隅。

    版面制图 童胤文

    1998年的双街频遭水患,水灾过后,屡有民宅倒塌。

Tags:汉阳 驳岸 堤防 街道

感谢您的浏览!-荆楚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支持

  • 高兴

  • 震惊

  • 愤怒

  • 无聊

  • 无奈

  • 谎言

  • 枪稿

  • 不解

  • 标题党

每日推荐

感谢您的浏览!-荆楚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

焦点图片

感谢您的浏览!-荆楚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

排行榜

感谢您的浏览!-荆楚网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10 秒之后将带您回到荆楚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