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水平,宣传推广“钓源文化”品牌,共绘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这个夏天,由10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组成的“楚韵乡耘”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西吉安钓源古村,在真学真看、笃信笃行中汲取智慧力量、强化使命担当。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抵挡不住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乡村文脉的热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楚韵乡耘队”一行踏上赣鄱大地,深入了解江西省吉安市钓源古村的自然禀赋、生态文明、人文历史、民风民俗、产业态势,沉浸式感受了钓源古村发展新成果。此次调研,旨在挖掘钓源古村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宣传推广钓源振兴的有益经验,为古村复兴注入鲜活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下乡务农)
晨阳渐暖,言笑晏晏。迎着盛夏的骄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分团委书记张凡稷携“楚韵乡耘”社会实践团队,共赴一场重现古村落幸福美好生命力的钓源文化之约。
张凡稷老师,作为团队的指导教师,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团队调研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古村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仅要记录这种美,更要将钓源古村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广到别处去,让这些沉睡的古村落重焕生机。”
寻根:深入钓源文脉,感受历史脉搏
文化赋能,美美与共。第一站,实践团一行来到钓源古村,这里是欧阳修宗亲后裔的聚集地。一部钓源古村史,千载庐陵文化情。钓源古村的讲解员用质朴可亲的语言,为师生详细讲述了钓源古村的发展与变革。调研团成员们穿梭在古村的巷道之间,认真聆听着讲解,深入了解了古村的在地文化、历史沿革、传统非遗与民俗风情。从青砖黛瓦的民居到古朴典雅的祠堂,从蜿蜒曲折的山路到生机勃勃的田野,每一处都留下了团队成员探寻的足迹。他们用镜头捕捉古村的静谧与和谐,用纸笔记录村民的质朴与热情,用心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图为团队成员研读思政书籍)
践行:融入农事生活,探索融合之路
钓源之旅,行之灼灼。第二站,实践团一行来到位于钓源古村西侧的农业文旅产业园,这里是古法农耕与智慧科技相结合的新园地,是以美学为力量的农村新质生产力。
如果说庐陵文化是钓源的灵魂,农耕则是钓源的“血脉”。在这里,村委会妇联主任彭月红向师生介绍了钓源农业的发展脉络和产业现状,就“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师生展开辩议。徜徉蓝天白云与农田碧水之间,调研团成员亲身下地体验农事,帮助农民搬砖、放牛、喂鸡、摘菜、打扫羊舍,以天地为伴,助力乡村振兴,研学气氛热烈。
(图为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农事)
筑梦:探寻钓源经验,共绘古村蓝图
日出钓源,匠心筑梦。第三站,调研团一行来到吉州区文广新旅局,与党组成员颜青钦共话钓源古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讨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在经过交流与探讨后,调研团发现,钓源古村正是通过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再结合现代农业与创新旅游的资源禀赋,有效激活古村落的经济活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当地政府与十里芳菲联合发起的“蝴蝶返乡”计划,更是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扎根村落、返乡创业,恢复乡村环境活力,赋予乡村生活魅力, 找到乡村发展内在动力,从理论和实践上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图1 吉安市吉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成员颜青钦)
(图2 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妇女主任 彭月红)
(图3 十里芳菲·钓源古村花知馆主理人 阿爽)
经过“寻根”、“践行”和“筑梦”的研学过程,“读懂中国·行走的思政课”引领青年学子从钓源文化中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事事具情深的传统生活之美和实现个人鲜活的生命之美;看到了庐陵文脉传承不息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脊梁,也看到了实现村落经济发展绿色永续的可能性与构建万物栖居理想国的美好愿景。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调研,为吉安市的古村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团队负责人郭宸祎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钓源古村的独特魅力,参与到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中来。”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师生同行,且行且思。“读懂中国·行走的思政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立足立德树人、深耕德技并修,引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学生走出学校课堂、走向大好河山、走进田间地头、触摸历史古迹、揭秘历史文脉,拉开“唤醒沉睡古村落”的序幕。“楚韵乡耘队”以钓源古村为讲台,用庐陵历史做教案,触摸时代脉搏,在生机勃勃的赣鄱大地上读懂中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沈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