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沈永生 陈翔宇)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召开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国化学所属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国清荣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郭国清,磷酸技术带头人、中国磷化工领域知名专家,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化学所属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坚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信念,躬耕磷酸专业技术工作30余年,先后取得国内外专利30余项,荣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湖北省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郭国清磷化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被授予武汉市创新工作室。
保障粮食安全
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技术结束购买专利历史
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我国花费约200亿人民币用于引进国外技术及关键设备,建设了11套磷酸装置,但年总产量只有100万吨,我国缺磷局面仍未改观,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这也成了郭国清的忧思。
郭国清带领团队步步前行,边总结边实践,终于在2001年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技术。这一技术超过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被授予中国专利优秀奖,结束了中国购买专利技术的历史。
此后的20年,采用中国五环专利技术和国产装备建成的磷酸装置,年总产能超过400万吨,总投资不到200亿元。投资规模与前20年相当,但产能是之前的4倍,节约外汇约300亿元人民币。这一技术创新,助力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磷肥生产大国,让我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实现出口创汇。
郭国清主持建设的项目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1项、铜奖2项,全国行业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1项,工程总承包金钥匙奖1项、银钥匙奖2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9项。其中,贵州宏福年产20万吨磷酸总承包工程,在采用自主技术的同时,推动关键装备国产化,创造了国内外大型磷酸工程建设史上工期最短、质量最优,投资最省的奇迹。
筑梦“一带一路”
实现磷酸技术由引进到出口
2020年9月2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宜昌传来:兴发38万吨/年磷酸装置一次投料成功,产出合格产品酸。
由郭国清团队迭代升级的“半水—二水法”磷酸工艺技术,相比上一代技术,综合能耗降低52%,原料磷矿消耗降低3%,原料磷矿中磷的总回收率提高到98.5%,单位产品CO₂排放减少52%,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授予中国专利银奖、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入选工信部《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2年版)》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首推的先进绿色工艺。
通过该技术实施产业升级,我国每年可节约磷矿资源200万吨、降低能耗折合标煤240万吨、降低CO₂排放量600万吨,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国际专利授权,在突尼斯、埃及、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并带动了机电设备出口,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
将磷石膏“变废为宝”
破解长江大保护“老大难”
2021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湖北,直指长江流域磷石膏堆存问题。据统计,2020年,湖北省年产磷石膏2996万吨,而这些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5.8%,行业普遍面临减量化技术难、资源化利用难、无害化处理难的“三难”问题。
为破解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这个长江生态环保治理的“老大难”问题,郭国清带领团队,联合高校,以时不我待的拼劲,开发出磷石膏改性无害化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综合利用等专利技术,将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采用该技术的500万吨/年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已成为国内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的工程典范。
为助力湖北省全力答好磷石膏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必答题”,蹚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治理新路,郭国清牵头编制了国内首份《湖北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试行)》,填补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标准空白,实现了磷石膏“变废为宝”,催生了新型建筑材料产业。
在此基础上,郭国清技术团队承担了工信部磷石膏高值高效利用关键成套装备攻关的开发工作,推动中国磷化工产业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攻坚高端化工产品
带动芯片制造领域变革
当前,我国面临着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郭国清秉持大国工匠的精神,带领团队将研究领域瞄向了高端磷化工产品——制作芯片级的电子级化学品,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初步成果,为战新领域完成一批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郭国清团队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建设一批创新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助力攻坚“卡脖子工程”。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但是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郭国清说:“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做事,要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