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的一个晚上,刚下火车的我,急匆匆赶到地铁站,终于坐上了开往光谷方向的末班地铁。坐下的那一刻,我竟然有了“已经到家了”的错觉。
从刚参加工作起,地铁二号线就是我每天上下班最重要的依赖。如果按工作日平均每天搭乘2次计算,我最少也坐了3120次了。按每次搭乘时间40分钟计算,就是124800分钟,2080个小时。这个数字并不算大,不过当把它分解到每个精打细算的日子里去时,就是一段十分漫长的时光。
我再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说大学本科毕业需要修满160个学分,姑且算每个学分需要花费18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那就是115200分钟,1920个小时。也就是说,我这些年坐在地铁上的时间,足够我再去自修一个本科文凭了。
不过,这样的设想和计算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具备现实意义。而且,在夜里用这种毒鸡汤式的计算跟大家道晚安,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儿!地铁上的时光永远有着它自己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起初那几年,我喜欢在下班的地铁上看看跟汽车有关的电子书,那算是我正式下班之前的充电;后来,喜欢在地铁上刷一刷一天的资讯,这也算是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偶尔,会在地铁上看看新番,单程的时间,正好可以看完一集;有些时候,也会在地铁上发发呆,甚至因此坐过站......
地铁的快慢,总是可以让我警觉到自己的情绪。心里着急,上班快迟到时,地铁仿佛很慢;心中不舍,送朋友远行时,地铁仿佛很快;当满心期待,赴一场策划已久的约会时,地铁又慢了下来......慢的时候,我们会紧紧的盯着指示牌,算着离目的地的剩余站数。快的时候,总是在下车前一刻,才会警觉,原来已经到站了。
更多的时候,是会在刚刚好的时间点抬起头,发现下一站正好是目的地。这是日积月累在我的生物钟里打下的标记——地铁已经和我的生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那天晚上,当我在走下地铁时,2号线杨家湾地铁站的广播里正在催促着乘客们赶紧上最后这班车。我回头看了看,许多人和我一样,在跨进车门的那一刻,长舒了一口气......
搭上地铁,并不意味着就到家了,不过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这段时光里,我们可以把自己交给它。情绪也好,生活也罢,一切都等到下车之后吧。
作者简介:
闻不罔,广播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