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北京,中国的心脏。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以独特的地理优势、海量的市场信息、前沿的市场模式、强大的资源调配,对各行各业释放着天然的吸引力。
2023年3月,在进军北京市场25周年之际,盛隆电气在京举办“百校千人计划”与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开发北京、中国、世界市场高峰论坛,董事长谢元德宣布启动“百校千人计划”,并提出新发展目标:北京市场冲刺300亿元。
25年,弹指一挥间。
从1998年3月,不到10人的北京市场开拓团队,在百万庄地下室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到2023年3月,北京创业公司的编码已经从第一攀升到第十八,在望京中国锦写字楼里书写新辉煌,盛隆电气北京团队走出了一条从“地下”走到“地上”、从探索走向光明、从一无所有到扎根首都的披荆斩棘之路。
盛隆人进京,602是一个绕不开的字眼。它是一处住所的房号,更被盛隆人视为创业圣地、精神家园,是盛隆人公认的北京故事的根源。
在这一住所诞生的602精神,蕴含着怎样的价值与意义?2023年仲春时节,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赴京采访,倾听亲历者讲述他们心中的602情结。言者凿凿,闻者动容,这不仅是盛隆人的一部北京创业史,更是蕴含深刻哲理的人生大课堂。
谨以此文,记录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王博璨 李欣 发自北京
多年以后,与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谈到盛隆电气开拓北京市场的最初一步,北京创业一公司总裁夏辉回想起了1998年3月11日那天发生的事。
那时,夏辉还在位于鄂西北的枣阳开关厂(盛隆电气前身)做出纳工作。时任厂长张万萍从她这里打了张借支条,“作为开拓北京市场的费用”,随后带着杜其峰、谢远芹、黄敏等7人,离开了工厂大院。他们从枣阳坐车到襄阳,再转乘绿皮火车,经过了约15个小时疲惫的旅程后,于次日到达了北京西站。
盛隆人进京找市场,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拉开了序幕。
2023年,张万萍获颁“开发北京市场领军人物”奖
初遇北京
1998年的北京,尚未像如今般高楼林立,自行车与小轿车平分着马路,那英和王菲合唱的《相约1998》在街头巷尾被反复播放。生活在其中的1200余万人,每天在卖报的吆喝声中,一边关心国家大事,一边经营日常生活,做着各自的北京梦。
这样的北京,对长期在枣阳县城生活的张万萍等人来说,显得陌生、新鲜,又充满希望。但当他们来到当时盛隆电气在北京的落脚点——百万庄建设部招待所时,被现实给上了一课。
百万庄距离北京西站,只有大约5公里路程。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自主规划设计的住宅小区之一,始建于1952 年,由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设计,是当时机械工业部等机关部委建设的机关职工宿舍。2019 年,北京市政府给百万庄小区颁发了“北京市历史建筑”的荣誉牌匾。
在这个如同北京“右肩”的地段,房租真实地展现了何为“京城居,大不易”。在没有业务支撑的情况下,他们租住的不是地上精致的红砖小楼,而是位于地下二层的地下室。
根据现任北京创业六公司总裁杜其峰等人的共同回忆,前往地下室,需向下穿过幽深而黢黑的楼道与“手掌宽的石门”。地下室的面积约20-30平方米,放了四张高低铺。因为通风不畅,空气中长期漂浮着一股发霉与红烧牛肉方便面混杂的气味。“冬天干得人流鼻血,夏天又无比潮湿,被子沉沉地压在身上。”
2023年,盛隆人在百万庄合影
就这样,怀揣着懵懂、不安与对未来的期许,盛隆电气的第一代进京者,在简陋的环境中开始了新生活。
无论如何,这里是北京。
寻找“大吊”
1998年发生的许多大事,都需要从后来形成的结果中,来讨论和分析其深远影响。
发生在前一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让我国调整了宏观政策,转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在投资方面,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修建粮仓、水利工程、高速公路、铁路,改造农村电网;组建信息产业部,加快通信建设,让实体路、电路和信息路“三路共进”,为我国后来获得“基建狂魔”称号铺垫了基础。也是在这一年,我国全面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开启了住宅商品化时代。
宏观大势的改变,带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盛隆电气所在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
彼时,盛隆电气在湖北的发展形势已经如火如荼,但在北京,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般的探索阶段。
现任北京14处总经理谢远芹在1992年进入盛隆电气,最初在集团公司做行政工作,后被张万萍带回枣阳开关厂,先后在行政、仓库、五金车间等岗位上轮岗,熟悉设备生产,还曾谈成一笔设备订单,为自己赚了几千块嫁妆钱。1998年,谢远芹被张万萍点名带到了北京。
“最开始我们跑业务的方式大同小异,坐公交,看‘大吊’,看到了就下车,或者记着哪一站有,回头再挨个去找,”谢远芹说,“白天每个人各跑各的,晚上回到招待所,再一起交流进入工地大门的经验。”
那是一段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时光,一段承压与飞速成长的时光。
在没有GPS导航的日子里,全凭经验估算距离,有的“大吊”看似不远,却怎么绕也无法靠近。就算循着“大吊”找到工地,想顺利进入也是一件难事,更别提找到能拍板的工地负责人了。但做市场开拓工作,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于是,北京团队在“头脑风暴”和不断试错下,逐渐获得了一些实质性谈判的机会,并在各种斗智斗勇中得到了成长。
深秋,谢远芹的一个跑过多次的客户,被她的朴实和坚持所打动。虽然了解到盛隆电气在北京没有业绩,也没有工厂,“还是将一个一两万元的弱电箱订单给了我”。
对北京团队来说,这笔代表盛隆电气在京签下的首个订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强心针”。它意味着盛隆电气的产品,具备被北京市场认可的竞争力,对团队来说,宛如破晓的第一缕阳光。
如今已成为北京创业九公司总裁的黄敏告诉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初到北京的第一年,面对如同漩涡般庞大而混沌的市场环境,她曾一度缺乏信心,但谢远芹的成功,让她意识到自己在思想上走入了“误区”,于是开始“每天脚踏实地地找大吊”。
黄敏回忆,在探访了位于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个冶金设备制造厂的项目后,她多次冒着严寒拜访客户。一次,为了解释一个技术问题,她与谢远芹在大雪天里乘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客户家里,当面解释清楚。最终,凭借着坚持和负责的态度,黄敏获得了客户的肯定。
2019年,黄敏在北京中国锦商务空间办公室
“1998年12月14日,我不会忘记,那个签订第一笔订单的日子。”黄敏感慨地回忆。
这笔30多万元的订单,也是盛隆电气开拓北京市场的第一年当中收获的单笔金额最大的订单。这一年,谢远芹、杜其峰、黄敏,以及在当年5月份第二批加入北京团队的池丛旺,皆完成了个人订单零的突破,北京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1999年5月13日,盛隆电气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正式进军北京。作为拿下北京第一笔订单的奖励,谢远芹得到了跟随进入中南海参观的机会。
1999年,公司成立20周年暨盛隆北京研究所成立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守望相助
1999年,千禧交接之际,后来成为北京创业四公司总裁的段春燕,在毕业后加入盛隆电气,也坐上火车来到了北京。这是她第一次独自远行,她没有在自己的下铺休息,而是在窗边坐了一整夜。北京会和她建立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占据着她的大脑。
到达北京后,段春燕拖着两包行李,乘坐717路公交车来到百万庄,被同事领进地下室后,吃了一顿10块钱的胡萝卜炒肉丝。这道菜成为她与北京最初的情感纽带,后来再遇到开心的事情,她都会做这道“大餐”来庆祝。
1999年,段春燕在长城
当时为了节约开支,北京团队早晨七点半出门,分头坐公交找工地,饿了就啃烧饼,晚上六点下班,轮流买菜做饭。做饭的地点在地下室外的一个露台。
“饭做好后,就用具有中文显示功能的传呼机呼叫其他人,比如115、116、118回家吃饭,”段春燕笑着回忆,“说起来很有意思的是,本来传呼机是给洽谈业务准备的,但客户从来没呼过,我们就呼吃饭。这个故事我们还导演了一个舞台剧,在年会上演出过。”
在北京,除了彼此,团队的成员们没有别的人可以依靠。这段互相扶持走过的日子,也让他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99年,杜其峰拿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个项目的订单,张万萍在广东东莞找了一个生产配套基地,由于地域之间技术标准不同,导致这批设备无法验收,需要修改。
为了不延误工期,团队所有成员闷头协助改造,“每个箱子用手电钻加孔,一批几百个箱子,一起赶工了一周左右”。全部顺利完成后,为了庆祝,他们切开一个大西瓜,一人一块抱着啃。
但回忆也不总是欢乐的。北京团队里一些人坚持不住,选择了离开。剩下的人还在坚持,等待天光大亮的那一刻。
叩问初心
2000年春节,“春运大军”日益庞大,铁路客流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2.8亿人次,超载严重时列车甚至不开车门或过站不停,买到票也上不了车。
相比挤春运,情感上的煎熬让段春燕更为难受。“因为业务还没有走上正轨,春节回家过年,我妈在我走时从私房钱里拿出2000元偷偷塞给我。”说了这里,段春燕停顿了一下,“我想在北京再试一试。”
同样跃跃欲试的,还有杨斌。那年春节过后,正月初八,枣阳开关厂举行开工仪式,时任生产厂长的杨斌在鞭炮声中提着行李箱离开,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
1994年,杨斌(左三)枣阳开关厂
“当时我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在北京留下来。”
这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心态,激励着杨斌克服种种困难。一天,他在北京西站旁边发现一处工地,需要配电箱控制水泵抽取地面的积水,他当场给客户画图、报价,并顺利完成了北京第一单,赚了800块钱。那时,他心想:一年的烧饼钱有了。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市值逼近10万亿大关,西电东送工程正式启动。19年后,盛隆电气参建的白鹤滩水电站,便是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电力送出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已是后话。在2000年到来时,北京团队开发市场陷入了迷茫期。这时,董事长谢元德带着几百万元的支票,从武汉来到北京,在地下室吃了一顿北京团队“众筹”出来的饭,其中一道红烧排骨,让他回味多年。
饭桌上,谢元德说:“你们到北京来不是为了来找饭吃的,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北京人!”简单一句话,让北京团队振聋发聩、记忆深刻:是啊,满足于三餐有着落,是我们来北京的初心吗?
在了解到北京团队遇到的困难后,谢元德做了三件事。
一是买了三辆车,初步解决北京团队的出行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二是在北京刚刚建成的上地西里颂芳园小区购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复式住宅,房号602。该小区毗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依傍圆明园、颐和园。名称中的“上地”,意为“上升之地”;
三是向北京团队作出承诺:2001年谁能完成200万元订单,就奖励一辆车,在602也能拥有一个单间。
2001年,杨斌的孩子在602一角玩耍
2002年,谢远芹、段春燕在602
“200万元的个人订单,真的很难想象。那时,光在北京市海淀区,做我们这个行业的就有400多家企业,大部分都是家庭手工作坊。我们外出介绍枣阳,别人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山东枣庄,后来说是诸葛亮老家的邻居,别人才知道。当时连介绍自己都要拐弯抹角,怎么让别人选择你呢?”杨斌说。
2023年,盛隆人在上地西里合影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在北京团队中,段春燕和杨斌对这个挑战,充满旺盛的挑战欲望。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如果能成功实现200万的小目标,就证明自己拥有在北京扎根的资格。
他们后来成功了吗?
(上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