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经济频道 > 经济

生鲜终归是巨头的战场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6日15:09 来源: 联商网

核心导读

中小玩家再次面临洗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巨头们逆势布局生鲜业务的决心不会动摇。

生鲜零售接下来将怎么走?

火了一年的卖菜生意,没想到年底就开始“原形毕露”,多家知名的生鲜企业走上关店、倒闭的不归路。

溃败几乎在同一时间爆发:呆萝卜因为资金断链遭遇的关店风波;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我厨”被发现官网和APP均已暂停服务;妙生活关闭在上海的所有门店;武汉生鲜前置仓企业吉及鲜宣布融资失败……

这种架势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年底几乎全军覆没的无人零售,都因为模式创新受到资本青睐,也都是经历短暂火爆走向终结。

不过,这波生鲜创业潮与无人零售还是有本质区别,因为它不会全军覆没,更不会彻底消失。相反,巨头们已经入场,生鲜赛道势必会继续迭代进化。

这不是生鲜电商第一次遭受寒冬。从易果、天天果园等B2C生鲜电商平台开始,到后来以爱鲜蜂、社区001等为代表的生鲜O2O平台,再到如今的社区生鲜店、生鲜前置仓模式。生鲜赛道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业公司,但探索从未停止。

今年倒下的这批生鲜企业,其实也只是生鲜电商进化的必然的过程,而不是终局。

但不同于之前几波创业潮,是以中小型创业公司为主角,如今阿里、美团、苏宁等电商巨头纷纷进场,并且,经过生鲜电商多年的用户教育,线上买菜这件事在今天看来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整个生鲜零售的宏观环境已经今非昔比。

与其说是生鲜电商正在经历资本寒冬,不如说生鲜赛道迎来了新一轮的大洗牌。至于谁会被淘汰,谁又能留下,市场给出的答案正逐渐清晰。

中小玩家离场的真相

如果从历次生鲜电商的模式更迭来看,今年的溃败绝对不算最惨烈的,因为之前还有更惨烈的生鲜O2O,在那波创业潮里,走到今天的玩家,基本就只有多点Dmall和京东到家平台了,他们之所以存活下来,一方面是及时调整了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战略同盟——多点与物美联手,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

在资本寒冬,能熬下去的企业就是最大的成功。

但是呆萝卜们依然没有熬过这个年关,不管他们之前有多么风光。在面临资金链断链之前,呆萝卜已经入住19个城市,门店数达到1000家;吉及鲜的生鲜前置仓模式也在今年6、7月份快速起量,前置仓开到40多个,日单量达到1万单左右。

这些玩家快速崛起背后,是资本的持续输血。在关店之前,从2018年10月成立,到2019年6月为止,吉及鲜已经完成4轮融资,最后一轮估值达到8000万美元。2015年成立的呆萝卜,也于今年6月获得6.3亿A轮融资。

但资本的加持没有让这些生鲜零售企业成功获取盈利模型,且失败的原因如出一辙:资本输血一停,生意便难以为继。

不管是生鲜前置仓模式,还是到店自提模式,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商企业,为什么依然难以实现自我造血?这里边究竟有哪些难以攻克的问题?

零售老板内参认为,中小玩家做生鲜的核心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流量。从垂直类B2C生鲜电商平台,到今年的生鲜前置仓,你会发现市场在变,用户在变,商业模式在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流量难题。在第一批生鲜电商平台溃败的时候,有创业者告诉零售老板内参,为了赚钱,一般创业平台都愿意做高毛利的进口水果,但这又会导致品类单一、用户复购较低的问题,一旦决定拓展品类,生鲜损耗、成本又会急剧增加,

“生鲜创业者始终很难找到品质、流量和毛利的平衡点,导致亏损成为常态。”上述创业者说道。

当生鲜前置仓、到店自提模式兴起后,流量难题依然如影随形。以吉及鲜为例,吉及鲜有40多个前置仓,日单量1万单左右,平均每个前置仓的日均单量是250单,这与前置仓的头部玩家叮咚买菜有不小差距。截至今年8月,叮咚买菜日单量突破40万单,共有447个前置仓,单仓日均订单量为超890单。

但即便是叮咚买菜,依然有流量焦虑,为此,叮咚买菜很早就上线了饿了么平台,希望为自身找寻更多流量入口。前置仓的头部玩家每日优鲜也上线了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这也表明,单纯依靠自己的流量入口,已经很难满足这些生鲜企业的发展需求,他们必须不停地为自己找寻流量。

对于阿里、苏宁等巨头来说,生鲜是一个品类的补充,因为这一高频刚需的品类,可以为平台带来更多流量,只要拥有不断增加的流量,巨头们依靠自己的生态体系,多的是变现方式。创业公司则不同,生鲜即一切,生鲜品类容易起量的同时,物流、运营、损耗等成本一叠加,赚钱的生鲜电商就寥寥了。

这似乎是一个天然的难解命题,一个单纯的生鲜前置仓模式,究竟如何解决流量、盈利问题,叮咚买菜的投资人徐新曾表达过她的看法:通过满足用户一日三餐的需求,建立起一个高粘性的流量入口,当这个流量入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在此模式之上,就可以搭建更多东西,包括低频、高毛利的商品。 

但这种思路不就是做一个新的综合性电商平台么,而巨头需要做的只是增加一个生鲜品类,究竟孰难孰易?当然,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最终能卖给BAT,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其次就是买菜APP所构建的场景价值。不得不说,买菜所构建出的购物APP,场景价值还是比较单一。

零售老板内参此前发文《便利店为什么卖不好菜?》中提过,便利店卖菜很难,但菜店如果叠加便利店的商品会很好卖,原因就在于,用户去便利店购买商品是单品思维,即目标明确,买完就走。但用户到菜店是要购买家庭做菜的一整套方案,买菜的同时再搭配一些零食、饮料酒水,是很合理的事情,因为这都是家庭用餐需求所必须的。

那么反过头来看,线上买菜APP能否满足用户购买一整套解决方案的需求吗?显然,很多买菜APP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不仅是因为品类的缺失,还有服务、体验的不足。

这也是为什么叮咚买菜推出活鲜配送的时候,吸引众多玩家模仿,因为活鲜品类的增加,能给用户一种类似去菜市场的体验,当然这也只是无限接近,还不至于完全取代菜市场。

一个APP解决用户的一站式购买需求,在今天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了。盒马前不久推出的购物中心盒马里业态,为什么吸引大家关注,其中一个有趣的方面就在于:在盒马里附近的用户,只要通过盒马APP,就可以一站式买到购物中心里的所有服务,包括餐饮、商超百货、家庭日常所需服务等,并且是所有需求用一个订单满足。

即便去品类丰富的本地生活平台,不同的品类也是分不同订单的,基本不能将用户购买的商品合为一个订单。在这种情况下,盒马里就具备了独特优势。

这就是用户需求与购买场景依然存在矛盾点,买菜APP如果想要获取更高的用户粘性,就需要为用户提供日常所需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巨头做生鲜具有天然优势

虽然中小玩家面临较大压力,但巨头们持续布局的决心似乎并不受影响。

就生鲜创业者坏消息频传的同时,巨头们拓展市场的消息也一起对外释放:美团买菜宣布进入深圳市场,同时开业9个前置仓;苏宁菜场则进入上海市场,完成上海、北京、南京三大城市的覆盖;有着阿里背景的菜划算进入生鲜赛道;昨天,盒马鲜生也宣布门店数突破200家。

对于巨头们持续拓展生鲜业务的原因,除了生鲜品是一个万亿级市场外,宏观环境释放出的利好消息,也是巨头必然会进军生鲜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买菜业务,尤其是生鲜电商化的业务,这个赛道的创业宏观环境,比十年前的B2C生鲜电商要好得多。移动端购物已经得到极大的普及,通过移动端购买的单量、人群数量,相比PC端已经有巨大提升。随着各大电商平台对下沉市场的挖掘,预计未来通过手机买菜的用户会持续攀升。

同时,经过十多年各种生鲜电商平台的培育,用户对于线上买菜这件事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到店自提的生鲜模式,也会出现年轻人线上下单,老人到店自提的现象,从而让买菜这件事成为一个全家参与其中的购物方式。

因此,今天做生鲜电商的宏观环境,已经与前几年有很大不同,这种宏观环境的变化为巨头进入生鲜赛道奠定基础。

另外一个大的宏观背景就是,买菜这件事正在发生重构。今天的菜市场依然是满足人们日常买菜需求的最大渠道,但是这种购买渠道正在面临至少二三十年的一个长期转移,我们已经能看到两个确定性条件的变化。

第一是从业人口。在一二线城市,菜市场摊贩主体来自于进城务工人员,但这批创业人群正逐渐被80后、90后替代,后者是否依然愿意做起早贪黑的卖菜生意?这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并且他们进入城市面临的选择会比父辈们多很多。

第二就是菜市场,包括一些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商业形态,在城市规划中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例如,2017年9月,有着25年历史的北京天意批发市场正式闭市,还有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也在之前被疏解。

在新的城市规划中,一种业态所产生的GDP以及它所带来的产业附加值,成为市政规划的重要考量因素,散、乱、经济效益不高的业态,很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反过来看,很多占据大城市核心地段且面积较大的菜市场,也是比较危险的。但菜市场完全消失也不可能,因为它还承载着便民需求,但它未来有可能向小型化、标准化、便利化演进。

也就是说,未来菜市场的演进方向,可能不一定都要有现在这样大的面积,原来的菜市场可能覆盖周围三公里的范围,未来的菜市场可以只覆盖1公里甚至500米的范围,但它距离用户更近,服务的标准化程度更高。

另外一边,便利店、社区生鲜店等便民化业态,也在获得相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2017年,北京市进行了“开墙打洞”专项整治,大量无证的小卖部、菜店撤离。2018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连锁便利店数量达到6000家以上。

同时,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逐步掌握家庭购买权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大的变化。这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当网购成为习惯,线上买菜也会无缝衔接。

今天绝大多数的菜市场,用户已经偏老年人,他们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再强大,未来能否让这批年轻人回归,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管是生鲜业态发生重构的机会,还是线上买菜人口会释放大的人口红利,都表明生鲜品类未来会有大的增长机会。尽管生鲜赛道的中小玩家面临困境,但可以说,这丝毫不影响巨头拿下生鲜品类的决心。

生鲜零售怎么走?

中小玩家天然面临的流量难题,以及即使成为一个生鲜流量入口,也存在变现方式单一的问题。这使得生鲜电商这件事,越来越成为独属于巨头们的生意。

这是今天生鲜电商创业平台不愿面对、但又无法不去承认的现实问题,巨头的流量优势和多元的变现方式,太适合做烧钱的生鲜生意。而创业公司要想成功,除了关注单店模型外,还需要资本的持续输血。

以叮咚买菜为例,目前已经完成8轮融资,这还是头部玩家,排名靠后的生鲜电商玩家,拿到融资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意味着成功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不过,生鲜零售的市场足够大,除了生鲜电商业务外,一些在区域市场有着良好口碑的生鲜企业,依然具备成长空间。

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商业逻辑,那就是一种商业组织形态,当它是单兵作战的时候,它的生产效率,包括自身战斗力,都会高于一个大公司里流水线上的员工。这也是为什么连锁便利店、连锁菜店发展的同时,一些个体户、夫妻老婆店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有些甚至还经营得很好。

虽然这些个体户有时候看起来有点像游兵散勇,但它作为一个经营单位,整个经营链路通畅,还能根据外部变化做出最快速的反应,它的经营效率其实是比较高的。

这对于中小玩家同样具有启示。目前来看,倒下的生鲜企业,几乎都面临单店模型不佳的窘境,也都是用互联网的逻辑盲目追求规模化,而忽略了生鲜零售的本质依然是零售,需要重新回归成本、效率和体验。

对于生鲜创业者来说,深耕一个区域,并在该区域建立竞争壁垒,或许比盲目追求规模化更靠谱些,毕竟在资本寒冬,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陈柯希】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